麗池格言

- Quantum Potes Tantum Aude
- As much as you are able that you should dare to do
-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論語.雍也)
顯示包含「丘世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丘世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4.1.08

新香港人

Leona找了幾位朋友開了個專欄 (也是Blog啦)叫新香港人如Leona所言,希望"在第二代的地方,戳開一個窗口,把第四代的聲音引進去",煞是有趣。第一篇是生於1989年的Kris寫的<年輕人機會多 「唔知自己想點」>,港生看了有些感想,留了言。

為了記得自己說過甚麼、想過甚麼,所以將留言轉貼如下。

----------------------------

「選擇的機會多得叫人麻木,但可供選擇的卻一直不足。」

這兩句話,寫得很好,我亦有同感,但嘗試抽離一點,我會發覺那份同感可能只是源於大家年齡相差不多的共鳴,未必是對於現實情況的共同體會,更未必是客觀的事實。

每一個世代的人都總會覺得自己與別不同,原因在於自己置身其中,不願也不會承認原來自己只是和上一代相差無幾。新的一代總會期望"一代新人勝舊人"和"長江後浪推前浪",因為唯有這樣,"新人"才能夠証明自己的存在價值,逃出父輩的陰影,而這種心態在重視光宗耀祖的中國人社會猶甚。

或許,新人缺乏的就是明白上一代人其實經歷過自己身處的階段的反思。

"舊人"呢?他們總是會覺得"一蟹不如一蟹",而他們常掛在口邊的一句就是"想當年"或是"舊時"(所以"舊屎一早已經沖左落海"才會引起這麼多人的會心微笑)。

或許,舊人欠缺的就是明白年青一輩的處境的同理心,以及了解新人有其新難題的一份代入感。

端視過去,以上的情況代代如是,不是香港或是第一二三四代獨有的問題。因為太陽底下,可能真的無甚新事。就如你文中所說的三個出路:

1. 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好人;
2. 做一個雙失青年;
3. 做一個在建制中點火頭的人。

其實,有哪一個世代不是這三種出路?變了的可能只是出路中的一些辭彙,今天叫雙失青年的,以往叫落第秀才;今天叫建制中點火,以往叫做革命維新;又如文中副題"無奈讀商科 搵錢勝從政",它的本質不是和以往的"學而優則仕"一樣嗎?換了的是今天從商為高,以往做官為貴。

價值變了,選擇依舊。

丘世文在<<一人觀眾>>裏所言,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難題,唯一的分別是知識會不斷累積。知識更多既是一種幫助,也是一種負擔,因為新一代需要知道比上一代更多的知識才(至少)不會退步。舊人要明白和體諒這不爭的事實,而新人就要改變自己的學習或是生活方式,利用科技的進步幫助自己:以前查字典要識部首,現在上網按兩下滑鼠、幾下鍵盤就成便是一例。

一句到尾,生於今天的香港依舊是幸福的,起碼你我都不愁三餐衣食,也不用經歷戰亂流離失所。即使真的選擇太多,那依舊是一種幸福的不幸,因為有選擇始終比無得揀強得多(當然,我不是說要滿足於香港政治那種所謂的循序漸進)。

或許,我們這些新人該做的是釐清自己的思想,多點親身體驗這個社會,置身其中然後再多作反思和改進:

一來,沒有體驗就批評,沒有說服力;
二來,在場外抱怨和指手劃腳總是容易的。

共勉。

22.10.07

煞有介事

港生後知後覺地愛上了丘世文的書。

現在有空時便打下一些書中的片言隻語,加上一個港生胡謅的標題,讓大家也可認識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因為與其浪費時間看港生寫的爛文、苦文,不如看看何謂「人肉百科全書」1、「多才多藝卻學有專精,古道熱腸,充滿個人魅力」註2

若然可以多一個半個如c的朋友因而去看一看丘世文的書,那便是港生最大的回報了,也可權充港生這個利瑪竇宿舍的細仙對丘文3大仙的一點敬意。

-------------------------

周日床上的顧西蒙的圖像

離別,對我來說真有如死亡那麼無可奈何,事情只管任由發生了,也不知要歸咎何人。為時勢所迫分離固然這樣,但看似平常和自願的離別,又何嘗有任何分別呢?咫尺以至天涯的隔絕,只要持續得久了,醒覺到事實的既成後,彼此才體會到事情原是那般不由自主,意識到人際之間的隔涉 --- 無論表現於甚麼形式 --- 也許還是尋常的境況和遭遇,獨個兒孤寂竟至於難以言詞筆墨形容。

那麼離別了沒有音訊久了,一廂情願甚麼也可能想,甚麼想到了也可能相信,相信了卻又疑幻疑真,心裏一時間焦慮莫名的,煞有介事好一些時日。然後呢?還是沒有甚麼太意外的事情發生,日子是如常一天隨一天的過去了。


節錄自:

書名: 周日床上的顧西蒙
作者: 丘世文
頁數: P. 278

-------------------------

註:
1. 陶傑 語,見
2. 陳冠中 語,見
3.丘文,朋友間對丘世文的稱呼。據港生估計,若"丘文"此名取於大學時代,則應該是"仙名",即宿舍內由大仙替freshmen改的花名,在宿舍內多以此稱呼,為利瑪竇宿舍傳統之一。

20.10.07

想太多嗎?

想太多
By 李玖哲



您笑著說 他是朋友
但您眼中太溫柔
我的不安 那麼沉重
只有您不懂

他霸佔了您的心中
屬於我的角落
所以您說 我們 不是您和我

是我想太多 您總這樣說
但您卻沒有 真的心疼我
是我想太多 我也這樣說
這是唯一能 安慰我的理由

他霸佔了您的心中
屬於我的角落
所以您說 我們 不是您和我

是我想太多 您總這樣說
但您卻沒有 真的心疼我
是我想太多 我也這樣說
這是唯一能 安慰我的理由

我想我沒有 錯怪了什麼 雖然您不說
或許錯在我 太晚我才懂 愛了您太多

是我想太多 您總這樣說
但您卻沒有 真的心疼我
是我想太多 我也這樣說
這是唯一能 安慰我的理由

-------------------------

周日床上的顧西蒙的圖像

港生最近在看丘世文的<<周日床上的顧西蒙>>,稍後再和大家分享一些讀後感,現在先引文一段讓大家感受一下作者的睿智和筆觸,這是在143頁的一段:

"只要她心裏稍存去意,到頭來果能為我的說話回心轉意留下來,是我不能忍受的。我不能忍受處於這類情況彼此輕易給予種種語言上的承諾、口頭上的答應,至於感動振奮,就好像真誠可以倖免於事無補似的。而一直以來,我總是那麼深信自己能做到恥其言過其行的。面對分離,有如面對死別一樣,沉默就是了,何必多言呢?而進一步想:離別有甚麼難受呢?都是一時情緒衝動的誇張倍增了傷感吧?但無論如何,一切準會復歸平庸無怨。日常勞作,大家總會互相遺忘,閒來靜處,彼此也許會互為追憶,而流年輾轉,甚麼也會變得淡然無味的。"

孔夫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所以上文說的,可能很多人也會知道、也懂說,因為隨著年歲的增長,人們或許可以依稀看到人生中的一點點。

但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卻只有廿七、八歲。

2.9.07

與你同行



昨晚,港生到了大會堂看"同行四分一世紀",有頗多感想,待有時間再寫。(待續)